2023 review

TD
8 min readJan 1, 2024

--

Source: https://unsplash.com/photos/orange-tabby-cat-lying-on-white-and-red-textile-PfmNfCXcrdw

還沒生出 2022 的 review,2023 就已經結束了

入厝

CQ 和我從 2021 年開始計畫買房,在網路上看了將近 200 間、實際走訪將近 30 間屋子,過程中遭遇各種事件,不得不一次次的重新規劃時程與預算,總算在去年 12/26 搬入新房子。

買房子是一個想快也快不起來的 project,在有限時間內的物件也是有限的,想看更多就需要等待,而要遇到各方面條件適合我們的屋子也完全看運氣,但只要遇到了對的房子,其實走進去就會馬上知道了。

經過這麼長的時間和許多努力後,完成任務的當下其實並沒有特別的興奮,倒是有種如釋重負的感覺,心裡非常踏實。

弄瓦

2/9 女兒出生,展開全新無限期的 project。這段時間一直在回想自己是怎麼成長的,一方面不希望下一代同樣面對我所面對過的遭遇,一方面也在思考應該用怎麼的姿態與上一代、下一代建立關係。

養育下一代很不簡單,但不代表我們能夠完全的控制他們、或期待他們滿足我們所有的想望。即便有直系血親這層關係,人與人之間最基本的尊重、溝通、理解、同理、陪伴等也是需要存在的,而大量心力的投入就是不可避免的。

漸漸的,我認為「我所面對過的遭遇」不是一種「錯誤」,而我們需要有更強大的心智,更多的學習與反思、同理與觀察,來避免同樣的事情發生。

5/22 開始送她去 infant care,踏出認識這個美麗世界的第一步,希望她能夠一直抱持好奇與好玩的心成長。我知道我沒辦法陪她一輩子,但我希望能夠陪她走得夠久。

在我想這些的同時,要感謝 CQ 無微不至的照顧女兒,以及打點家中大小事物。

當爸爸之後大家最常問我的問題,除了有沒有睡飽之外,就是「當爸爸的心得是什麼」?我認為有了小孩,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去重新認識這個世界,我希望能夠跟孩子站在同樣的角度,保持同樣的好奇心去探索這個世界,對於習以為常的事物重新提問與發現。

工作

在轉職工程師 30 個月之後,在今年三月成為 senior software engineer。這個轉變來的有點意外,同時也疑惑著到底怎樣才算是 senior software engineer。

我不見得有比較多的技術知識與經驗,不過結合一些過去的經驗,主動嘗試各種新的(或沒人要做的)挑戰,也嘗試在不同面向上發揮一些影響力(或自己開闢戰場),能夠在現有的團隊當中做出一些貢獻。

網路上各種職涯經驗分享非常的多,不過有機會(有空)我再來分享一下敝司的工程文化與自己小小的經驗好了。

出行

8/19 去了 Bintan,當作是帶女兒回台灣前的測試。第一次入住 ClubMed,一個可以全然放鬆不需要思考太多行程與 logistic。第一次帶女兒看海、踩沙灘。

10/13 回台灣,是 2020 年一月以來第一次回台灣,先後在台中、台北、宜蘭各待了一段時間,見了好久不見的朋友們,初嚐了不少美食。(吃了黃家園蒸餃、向上水餃、麻辣鴨血、臭豆腐、鹽水雞、三生有幸牛肉麵、通庵熟成咖哩、做菜茶、慈聖宮前的小吃、薑母鴨、人和園、巷子龍、阿城鵝肉,喝了 Coffee Stopover、After5、Mud)

第一次在台北開車,去了寧靜莊嚴的農禪寺,繞了北海岸一圈,還把車開進了基隆廟口。在宜蘭看龜山島日出、體驗了地震與國家級警報,在吉姆老爹啤酒工場眺望開展的蘭陽平原,再訪噶瑪蘭威士忌酒廠。

花了半天的時間丟了一堆書、衣物和雜物,其中也包含了球衣。隨著實體物件的消失,相關的記憶也會逐漸消逝。忘記一些過去的事物令人有點難過,但我想它們都已經成為自己的一部分。

閱讀

2022

  • 如何培養美感
  • 美感努力運動
  • 硬美學
  • Leading with Questions
  • 加密貨幣的政治與經濟
  • The Long Game
  • 身份政治 Identity (Francis Fukuyama)
  • 為什麼我們需要公共哲學 Public Philosophy (Michael Sandel)
  • 跨越斷層 The Great Disruption (Francis Fukuyama)
  • 觀看的方式 Ways of Viewing (John Berger)
  • 不平等的樣貌 This Is What Inequality Looks Like (Teo You Yenn)
  • 人慈 Human Kind (Butger Bregman)

2023

  • 薩提爾的對話練習
  • Real Food for Pregnancy (Lily Nichols)
  • What to Expect the First Year
  • 極限返航 Project Hail Mary (Andy Weir)
  • The Confident Parent (Jane Scott , Stephanie Land)
  • 地圖之外 Off The Map (Alastair Bonnett)
  • 記憶的玩物 Recursion (Blake Crouch)
  • 怎樣談科學 Why Science Needs Story (Randy Olson)
  • 美麗新世界 Brave New World (Aldous Leonard Huxley)
  • 從東南亞到東協 From South East Asia to ASEAN
  • 資訊大歷史 History of Information
  • 人月神話 The Mythical Man-Month
  • A Philosophy of Software Design
  • 上街去吧!森山大道的街拍意見
  • 如何欣賞電影 How To Watch Movies (Ann Hornaday)

讀一半的書

  • 想像的共同體 Imagined community (Benedict Anderson)
  • Reinventing Parenting: Can we raise our kids to be creative? (Eyal Doron)
  • Positive Discipline for Preschoolers: For Their Early Years-Raising Children Who Are Responsible, Respectful, and Resourceful (Jane Nelsen, Cheryl Erwin, Roslyn Ann Duffy)

運動

剛到新加坡的時候還有在打壘球,但一方面球場實在太遠,另一方面因為後續肩膀跟手腕的傷,導致身體完全不知道怎麼丟球。決定告別一直以來最愛的棒壘球的時候,彷彿也在向我過去一段精彩的人生告別。

大概在 2020 年底開始在打網球,主要是想延續運動的習慣。初期嘗試自己學習,並轉換過去棒球的運動經驗,但很快地就遇到了瓶頸,於是在 2023 開始找教練學習。

後來發現棒球跟網球的一些差異

  • 棒球只有在跑壘與守備的時候需要移動,而且這些移動也不是連續性的,需要比較多的是爆發力。而網球需要的是持續運動的能力,在連續擊球之後如何保持身心的穩定與擊球品質就很重要
  • 棒球打擊的容錯率相對較低,所以需要很高的專注度,同時需要確保身體在最佳的反應狀態。網球擊球的容錯率則相對高一點,且有更多的思考時間

上了 20 堂教練課之後,除了技術上的調整之外,教練告訴我需要的是 calm down :以前會一直想著如何贏下這一分,而現在需要想的是如何有效率且冷靜的回擊每一球,然後在球場上打得更久。

運動不單純只是身體的活動,而是身、心、腦三者的共同活動(其實我想做任何事情都應該如此),需要對這三者不斷的思考與覺察,像是

  • 覺察身體各部位的現況、對於身體運動的控制與反應能力
  • 覺察運動過程中情緒的起伏、練習掌握情緒而不影響運動表現
  • 思考如何有效驅動身體與表現、解讀每一個 play、在身體反應與思考之間取得平衡與控制、覺察自己是如何決策等

運動過程中遇到的各種挫折還有傷痛,都是自我修煉的一部分。

連結

12 月有一天發現我的某篇 post 被 facebook 給刪除(然後我還不知道是哪一篇),有朋友留言說「不知道離開 facebook 之後還能去哪裡」,這讓我開始思考人與人之間要如何建立連結。

有其他許多網站、部落格、Youtube 可以取代 facebook 的部分功能,像是表達自我、參與討論、獲得新知等,比較特別的是,「獲知他人近況」讓人有「連結」的感覺。在 facebook 上我們可以快速的(隨機的)知道某位朋友的近況,讓我們被動產生了連結感,即便我們可能最後整年都沒有聊上一句話。

社群網站定義了人與人之間連結與互動的方式,而我們不自覺被動的接受了它。我目前不認為 Facebook 無可取代或不可取代,心中的問題主要是

  • 我需要目前的連結方式嗎?
  • 如果這不是我想要的連結,那我想與人的連結又是什麼方式呢?

我本來就不是一個很會維持連結的人,我想這會是我在 2024 年的課題之一。在找到方向之前,先嘗試暫時離開 facebook (大概是 2–3 週才上去晃一下的頻率)

回顧 2023,覺得能夠順利的度過這一年已經心滿意足。生活和工作上的新角色都還需要再花點時間摸索,希望在 2024 能找到合適的姿勢走下去。

--

--